青蓝茶叙话成长:生科院关工委委员与青年学子面对面


11月29日下午,由我院关工委、学院退休党支部联合举办的“青蓝茶叙:与关工委委员‘思维碰撞’,共读《名师流芳:寻访上海教育文化界名人实录》”活动举办。关工委委员朱红英、吴自荣、鲁心安、陈季武和芮巧英与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共聚学生发展空间,与书中名师“对话”,与关工委委员“思维碰撞”,共话成长。

1.jpg

师生合影


  • 感悟名师的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

由学院退休教师王耀发、孙心德主编的《名师流芳:寻访上海教育文化界名人实录》聚焦上海文教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60余位德高望重的名师,通过采访,记录这些耄耋长者为党和国家事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奋斗终身的动人事迹。活动前,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学们都已阅读书中篇目。围绕名师风采,结合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与众人分享感悟。

读到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施平同志故事的时候,2022级强基班班长徐伊佳被施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震撼。她感叹,“人的力量如何能够无穷无尽?如果并非无穷无尽,又如何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答案正是共产主义信念的力量”,并对如今网络上流行的“汗流浃背”“无力感”“被裹挟着前进”等言论提出批评。

中国超声医学的开拓者周永昌教授的故事让梁宇恒感触颇深,“作为中国超声医学创始人之一,周教授身上折射的‘从0到1’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辈学习;而为了让中国的超声医学赶超发达国家,周教授积极组织主持全国性培训班进修班30余期,为我国培育了大批超声专业人才,这样的教育家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郭诗琪选读了我国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的故事,她被王院士一生追求科学救国、科学强国,最终开创了诱导分化疗法,将无数白血病患者从死神手中拉回的事迹所感动,希望“自己能秉承王院士的信念,未来在科研一线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著名地理学家陈吉余院士、著名动物学家堵南山教授、著名指挥家马革顺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教授……学员们从一位位名师用理想和信念谱写的人生篇章中汲取到成长与前行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与信心。

2.jpg

学生依次发言分享感悟


  • 关于为人与为学的“思维碰撞”

在听取学员们的读书心得后,学院关工委委员也各抒己见,与青年学子“思维碰撞”,畅谈为人与为学之道。

朱红英老师介绍了《名师流芳》的成书背景,并引用书中王一飞教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的故事,阐释她对“教”“育”“学”三者关系的理解。她指出,成功的教育是将智慧和人格一同“烙刻”在人生的光盘上,而大学期间的“修炼”尤为重要。

吴自荣老师带着学生分析了他对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解,勉励学生对热爱的东西饱含热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练就过硬本领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鲁心安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向大家讲解了科研学习中严谨治学的重要性,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性,希望同学们善于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广泛阅读打破思维局限,敢于学科交叉。

陈季武老师认为,书中60位名师德高望重、胸怀宽广,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初心不改、坚持不懈,诚实做人、严谨治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不俗成就,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芮巧英老师讲到,书中的名师虽然性格迥异,但无论是在顺境抑或逆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爱党爱国,为祖国教育事业、科学探索、学术研究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的精彩人生与无私奉献精神是留给社会和人类的宝贵财富。她鼓励同学们将名师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成长路途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3.jpg

关工委老师们的精辟总结让同学们在书籍之外更加深了对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感悟和体会。老先生们春风化雨、举重若轻的谆谆教诲,也恰是教育家精神鲜活生动的教科书。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持续激励着同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