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至1988年,我在我校动物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孙帼英先生是我的导师,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教授。在那个年代,无论男女,老师都被尊称为“先生”,上海话读(xishang)。孙帼英先生于2023年11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这几天以来,我心情一直还未平静下来,内心里总想写点什么,以纪念先生。
往事一 初识先生
1984年,我选择报考了孙先生的研究生,因此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她作为我的本科论文导师。孙先生那时很干练,一头短发,她久坐在一台欧林帕斯显微镜前,审看鱼类组织学切片,一看一上午,纹丝不动,一丝不苟的神态,不知疲倦的背影,勤奋工作的习惯,这些画面至今仍留存在我的脑海中。
1985年9月,我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有两件事情记忆深刻,一是先生爱生乐教,一板一眼。那时,我们研究生去长江口海域渔船上采集鱼类标本,为了方便和渔民打交道,先生让我们到系办公室取烟票,到9栋宿舍楼下的小卖部买1条大前门牌香烟,无过滤嘴的,1条3.8元。由此,我也在那时学会了抽烟,一抽26年。不过至今也戒烟13年了。二是先生亲力亲为,带领我们吃苦。天还没有亮,我们就从芦潮港出发,小船驶向长江口和东海。船很小,颠簸的厉害,我们经常呕吐不已。先生陪着我们采样捕鱼,在船上立即解剖固定性腺标本。女老师和学生上船前都不敢多喝水。有一次船坏了,船主抱怨是因为我们男生在船头小便了。
图1. 孙帼英先生和研究生合影(1987年左右)
往事二 先生来南昌
2008年,我在南昌大学工作,担任中国鱼类学会理事,承办中国鱼类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有300人与会。我邀请先生和张善庆教授一起来南昌,参加鱼类会议,并到庐山和井冈山考察。尽管那时他们都已经退休,但是身体很好,坐火车从上海来到南昌,在南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1979年10月,中国鱼类学会在武汉成立,孙先生就在其中合影之中,可见她当时就是中国鱼类学研究的资深专家。我搜集了历次鱼类会议的合影照片,发现孙先生基本每次都参加。她关于长江口大银鱼的分类文章,成为国内外银鱼分类的必读文献。随后,孙先生带领我们研究生,继续开展了松江鲈鱼、长吻鮠、沙塘鳢、虾虎鱼等的研究,为我国鱼类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类生物学家。
图2. 合影(第一排右八绿色衣服的为孙帼英教授,右九为张善庆教授)
往事三 先生来桂林
2012年,我在桂林理工大学工作。当时,著名地质学家、时任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主任的孙枢院士来我校指导工作。我得知孙帼英老师是孙院士的亲姐姐,便打电话邀请先生和张善庆老师一起来桂林,也让他们姐弟四人在桂林团聚一次。先生夫妇从上海飞来桂林,住在榕湖饭店,游览了漓江。返程时,我开车送先生到机场。我问她们,对桂林印象如何,先生说:风景很好,但是厕所卫生不好。
前几天,张老师告诉我,孙先生严谨治学,严于律己,没有因为她弟弟是基金委的领导而走后门拿课题。她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图3. 学生和两导师在桂林两江机场合影
往事四 九十大寿活动
2019年11月,我主动与两位导师和周忠良老师商量,为他们举办90大寿活动。我们定下了时间和地点,并联系了祖国各地的研究生。我们为他们买了两条恒源祥红色围巾,定了一个大蛋糕,做了一个红色横幅。生命科学学院党远鸿、朱红英等老师也参加了活动。那时先生体力还很好,走路稳健,只是因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不怎么认得我们这些研究生,不能够直接叫出我们的名字,我们自己喊出名字,她会说“知道”。先生那天很开心,满脸笑容,像个孩子。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到非常温馨和难忘。
图4. 90大寿合影
图5. 90大寿向老师献花
往事五 告别先生
2022年7月1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迎来了一位先生的入住,然而她却在这里度过了整整1年4个月,直至今年11月30日。这段时间并不容易,尽管她的美国儿子和女儿全家多次前来照顾她,甚至90岁高龄的张老师也不辞辛劳地往返医院。尽管在讣告中强调了不开追悼会,但我还是忍不住买了机票,半夜来到上海,想要为先生送上最后一程。
清晨,我走进了熟悉的华师大校园,在丽娃河边的老二附中的跑道上,仿佛看到一对老人并肩慢跑。他们相识于71年前,结婚已经68年。年轻时,女爱篮球,男爱足球,他们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慢慢地跑,跑出了人生的圆满和成功。
如果天堂真的存在,那一定是华师大丽娃河中流淌的爱和永恒,是丽娃河畔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亭一榭。
图6. 华师大60周年校庆时,和先生合影
新闻来源:
忆导师,孙帼英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97rFG9zYIrkoXGR_xPJHug